公告 | 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2021/6/16 9:19:56
来源:秘书处
?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学会第十五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现将其公告如下:(略有删减)“十三五”期间,学会在上海市科协的领导下,在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不断加强学会自身规范化建设,推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编辑出版、国际交流、会员服务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成功举办了第十九届、二十届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下文简称: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或会展,英文名称:Marintec China)和第六届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WMTC'18),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学会”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一)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的政治核心作用,科技社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不断增强。理事会层面的党工组围绕学会中心工作,支持理事会按照学会章程,依法开展各项工作。每次理事会的审议内容,党工组研究作为提交理事会的前置程序。办事机构党支部不断组织学习,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和“四史”学习教育等,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学术影响力和智库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学术活动的品牌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学会坚持发挥学术交流对学科与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战略目标,交流船海产业前沿科研进展及学术成果。在继续办好综合性系列学术年会、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等品牌学术活动的同时,联合创办了辽沪粤学会总工程师论坛,新创并固化会员代表处的学术活动。2017年以来,创办并连续成功举办四届“青年科技论坛”,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搭建学术平台。以上工作为学会建立辐射主要造船区域,涵盖各专业,面向各年龄层次,富有特色的品牌学术活动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过去五年,学会共组织100余场学术活动,参加活动人员达1万余人次,交流学术论文1500余篇,编辑出版论文集70余种。完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心和上海市经信委委托的软课题研究和决策咨询项目10项,以及上海市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十四·五”规划及其预研项目。(三)积极开展船舶海洋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大众和学生群体的船海文化素养增强。学会于2016年与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签订共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协议,使科技特色共建学校发展为10所,并在共建学校组织开展“船文化”系列活动;在科技活动周期间,举办主题报告会、科普讲座、专题科普图片巡回展等活动;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并每年举办“走向深蓝”夏令营;与海事大学联合举办航海技能大比武、“瓦锡兰杯”海上丝路船模创意设计大赛等;完成“英汉船舶及海洋工程技术大辞典”、《国之重器——舰船科普丛书》等专业和科普书籍,后者获评“2020年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继续设立专项奖 ——“郑和奖”;2018年,在宁夏固原贫困地区2所希望小学举行挂牌仪式,标志着学会对口援建工作常态化。(四)强化学术期刊办刊质量及编辑水平,会刊《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受众面和行业影响力得到提升。为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学会加强对编辑出版工作的支持力度。结合实际,学会在不断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的同时,规范和完善编辑工作的制度和流程,主要包括:根据核心期刊的要求,做好提升杂志质量的基础工作;注重优秀论文的约稿工作,增加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论文的数量;建立和完善专家和作者数据库,扩大审稿专家的队伍,加强作者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稿件处理系统,加快稿件的处理时间;进一步规范审稿流程,加强对论文作者科学道德的宣传;加快出版周期,刊期由季刊改双月刊;利用互联网,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杂志交流平台,加大宣传杂志的力度。此外,为扩大期刊的受众面和影响力,成立期刊理事会,为全国船海领域企事业单位搭建合作交流的综合服务平台,深受理事单位的欢迎。《船舶与海洋工程》杂志各项指标在同类杂志中继续名列前茅,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为学术期刊,荣获上海新闻出版局2019年编校质量优秀奖。同时,学会还继续做好《造船师》等外刊的译制和《会讯》的编辑出版工作。(五)加强国际交流,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得到提升。学会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俄罗斯等14家境外友好学会在内的国际同类学会间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互访和学术刊物的合作,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学会在第19届、20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期间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友好学会联谊活动,促进了国际同类学会间的交流和友谊。学会参与发起并主导的泛亚海事工程学会联合会(PAAMES)在过去五年共举办PAAMES & AMEC会议两次,区域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强化。世界海事技术大会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海事学会联盟,学会是该组织国际常设委员会成员,并于2019-2021年间担任轮值主席。学会于2018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以“创新、智能、转型、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期间共举办1场主题报告会和27场学术论坛。来自全球15个国家的800多位专家参加大会,共交流论文近180篇。本届大会大幅提升了我会的国际影响力。2020年疫情期间,作为轮值主席,我会还积极推动世界海事技术大会组织举办在线课堂,灵活的参会形式和精彩的报告内容深受中外高校学生的欢迎。(六)成功举办第十九届、二十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顺利实现市场化转型。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是学会服务行业、提升自身影响力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过去五年,学会通过成功举办两届会展,为该会展和学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19年,该会展迎来了组织架构的历史转变和20届40周年的里程碑,在各界的支持下,学会顺利完成该会展的市场化转型,并在组织建设和筹备工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过去五年,该会展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依然实现了规模的可喜增长,尤其是第20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在其创办40周年的重要节日,该会展各项数据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总体规模与汉堡海事展不相上下的发展目标,更为可喜的是观众数量大幅领先其他同类会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国际海事会展的行业地位和品牌影响力。2019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成功入选“建国70周年70个品牌会展”奖项 。为充分发掘Marintec的品牌价值,进一步拓展会展主题,学会与境外合作方于2017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期间创立了“Marintec Innovation”主题活动,围绕行业前沿议题举办研讨会。目前该项活动已成功举办三届,主题分别为“豪华邮轮”、“船舶智能能效”和“海事业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我国船舶建造领域向高端、智能、环保和高效方向发展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经过三届的运作,双方计划将“Marintec Innovation”——“海事创新大会”办成逢双年举办的行业盛会,与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双方又顺应形势组织了Marintec InnovationWebinar系列网络研讨会,并着力将该系列网络研讨会办成定期举办的在线品牌活动。(七)提倡服务型学会文化理念,不断推进内涵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进一步强化会员服务工作。加强联络秘书队伍建设,不定期举办联络秘书培训班;积极开展技友沙龙活动,为科研一线青年科技人员提供相互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针对高级会员、老科技工作者的不同特点分别开展丰富多彩的会员活动;新建了沪东中华会员代表处,充分发挥三个会员代表处的作用,积极开展组织联络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从会员需求出发,送教上门,为会员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和更新知识结构的机会。学会在长乐路390号新建“会员之家”,为会员提供了固定的活动场所。不断加强社会化科技服务工作。学会在原有专家库的基础上建立了正式的“资深专家库”,为开展社会化科技服务提供智力支撑。过去五年,学会共组织完成60余项科技评价项目;为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青年英才等奖项举荐人才;组织开展了两届“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评选活动,共有10位优秀科技工作者获此奖项;组织开展了二届“学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共有近70篇优秀学术论文获奖。(八)健全组织和制度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持续加强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满足学术发展需要,完善学会组织架构,学会重新将“专业学组”恢复为学术专业委员会,并恢复了“海洋工程学术专业委员会”,恢复了“学生工作委员会”,且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合并为新的“科普和学生工作委员会”;在学工委下新设立“青年科技创新促进工作委员会”。加强会员发展工作,尤其是强化了学会在民企和外企的影响力,发展了DNV GL、ABS等知名外企成为团体会员单位;还发展个人会员625名,并重新启动学生会员发展工作。推进办事机构年轻化、职业化建设,设立职工年金和补充公积金。强化制度建设和规矩意识,进一步做好学会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及时根据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最新要求,对学会章程进行修订;根据工作需要,针对联络秘书制定管理办法;重新梳理学会专职办事机构的人员结构、工作情况和管理机制,制定学会专职人员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强化预算管理,并制定了针对人事、财务、固定资产、业务接待、因公出境、考勤、考核、印章、证书等的近20个内部管理制度。通过以上工作,学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总体上,在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大背景下,学会在“十三五”期间取得良好业绩,较好地完成了学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但与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学会”的目标仍有差距。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还相当艰巨,必须在高起点上与时俱进,倍加努力。“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是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目标、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我们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十四五”时期也是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船舶行业将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绿色改造升级,推动高端船舶、海工和深海装备技术发展,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质的飞跃。为了更好地履行科技社团社会责任,“十四五”对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提出了更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和创新驱动主题,将学会塑造成为促进知识流动、提升创新和服务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促进政产学研用结合与协同的科技社团。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持续低迷的行业发展背景,未来五年,学会应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好延续,勇于“开拓”,积极“创新”,“引领”发展。1. 进一步扩大学会服务功能和品牌影响力,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学会。2. 以市科协五星级学会和市社团局5A级科技类社会组织的要求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会规范化建设。3. 进一步发掘Marintec的品牌价值,把Marintec China办成国际上顶尖的海事专业会展,将“Marintec Innovation”——“海事创新大会”初步建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品牌主题交流活动。1. 引领功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引领,激发新思想和新探索,促进原始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2. 智库功能——规范和健全学会资深专家库,为船舶和海工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撑。3. 组织功能——加强学会自身建设,以精简、高效为原则,进一步完善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规范管理,科学运作。4. 教育功能——以船舶科技发展热点和科技工作者职业生涯发展为切入点,开展船文化和继续教育工程。5. 服务功能——履行科技社团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6. 会展功能——加强海事会展规范化运作、规模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强化自身专业优势,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使学会具备现代会展市场化运作不可替代的实力。1)党工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力宣传、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学会重大事项的讨论、决策,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支持学会理事会按照学会章程依法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学会各项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和引领发展的作用。2)办事机构党支部要坚持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多种形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用结合,突出实效,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高端、前沿、跨学科的品牌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技人员提供自由、宽松的学术思想交流、碰撞以及竞争和合作兼容的环境。进一步发挥科技社团的自律功能,坚持弘扬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引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通过学术交流,引领科技人员以建设海洋强国、造船强国战略为导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产业发展热点和难点,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对智能制造、智能船舶、深远海装备等领域前瞻性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高地。1)继续办好品牌学术活动,提升品牌特色,并精心培育新的品牌学术活动。各专业学术委员会在学术工作委员会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发展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促进本学科发展与创新。2)充实专家资源,完善智库建设,打造“船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专家在研判学科发展态势、识别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学会课题研究、决策咨询、科技评价、人才培养等提供智力支撑。3)承接政府和企业决策咨询课题研究项目,为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为政府和企业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言献策。4)提升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拓展学会社会化公共服务职能,开展科技评价,举荐优秀科技人才,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尝试获得职称评定资格等。5)做好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维护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相关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围绕“产学研用”合作提供中介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6)完善学会科技奖励体系,推进“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优秀论文奖”品牌建设,使其逐步成为业界有影响力的奖项,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体系,建立科普工作品牌,将服务行业、服务大众、培养后继人才作为科普工作的工作宗旨。1)以“全国科技活动周”和“上海科技节”为主线,坚持面向企业、学校和社区,针对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做好品牌性科普活动的发展与创新,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2)以弘扬“船文化”为抓手,以校会共建科技特色学校为重点,普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知识,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促进更多青少年对船海事业的关注。3)继续做好宁夏固原2所希望小学援建工作,重点加强学校软件建设。4)继续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设置学会专项奖——“郑和奖”,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5)继续与有关会员单位合作,编著有价值的科普读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科普教育。6)针对行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广大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的实际需求,结合会员单位的科技资源,组织各类技术讲座、科普活动和继续教育,提升科技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1)创新办刊,提高质量,力争尽早进入中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成为行业内最知名的权威期刊之一。2)继续加强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交流和合作,按照国际惯例办刊,努力办成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期刊。进一步提升学会境内外同行间交流交往的能力,搭建海事领域的国际交流桥梁,发挥科技社团的民间交往功能,提升学会的行业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1)加强与境内兄弟学会的合作。维护好“辽沪粤造船学会联盟”和长三角地区造船学会间的合作;积极承担上海市与大连市对口合作工作,为建立“沪连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成果共享机制”积极承担学会责任。2)与境外友好学会尝试扩展合作范围;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学术活动,开展双边、多边的实质性合作;继续办好国际友好海事工程学会联谊活动,加强境内外海事工程学会的合作交流,增强学会在国际海事工程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3)继续在泛亚海事工程学会联合会(PAAMES)组织中履行我会的职责和义务,为PAAMES的发展和壮大发挥积极和重要作用。4)作为世界海事技术大会(WMTC)2019-2021轮值主席学会,主持WMTC工作,为2022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七届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后续各届大会做好支持和协调工作。5)组织学生会员踊跃参加国际性的竞赛活动,有条件时发起和主办国际竞赛,培养年轻后继人才的创新意识。6)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搭建线上学术平台,提供国际化学习交流机会。7)推荐会员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主旨报告或学术报告。6.提升“Marintec”品牌价值和行业服务能力1)改革完善会展筹备工作的组织构架,扩大会展的题材范围,办好Marintec China。2)深化与境外合作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3)学习国内外先进办展经验,注重会展内涵建设,加速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会展的规模、品质和影响力。4)拓展“Marintec”品牌价值,将“MarintecInnovation”——“海事创新大会”初步建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5)加强会展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自身能力素质,具备现代会展市场化运作不可替代的实力。1)加强学会规范化建设,完善学会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各项工作效率。2)加快学会两个层面两支队伍(学会层面:会员队伍、专家队伍;办事机构层面:专职队伍、海事会展队伍)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学会办事机构专职工作人员招聘和退出机制,建立一支职业化、年轻化的专职人员队伍,以利于学会的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
3)发挥由团体会员单位联络秘书组成的工作网络作用,形成学会与会员、会员单位之间协调有序、运转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解决会员诉求。
4)加强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的发展工作,扩大学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5)加强在册会员的管理,督促会员按学会章程规定履行会员义务。
6)按照会员之家管理办法,完善会员之家功能,以服务会员为出发点,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广大会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