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致敬非凡人生——学会党支部组织参观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时间:2021/6/16 9:22:47
来源:党支部

近日,学会党支部组织办事机构党员和工作人员来到位于华山路1800号的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在这座简洁庄重的红色建筑里,感悟一场非凡人生。
进入图书馆,恰好赶上每天十点播放的巨幅影片,矗立在荧幕旁边的是高约21米的中近程导弹,这是“两弹结合”试验所用的实物。它与巨幅影片交相辉映,给大家展现了中国第一次两弹结合试验的震撼场景。
来到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升腾在空中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装置,讲解员老师用“4015”和“9.8”这两个数字向大家介绍这组“升腾的智慧”造型。红色、放射、裂变、升腾着的巨量手稿共4015份,这些手稿喻示钱学森从1955年回到祖国到1966年首次成功进行“两弹结合”试验的4015个日夜。装置整体高度9.8米,寓意钱老98年的辉煌人生。回头看到的是钱老的头像,他的眼神坚毅而深邃,仿佛他正站在中近程导弹前,凝视着这些手稿,并憧憬着中国的美好未来。
馆内的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展厅: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第二展厅: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第三展厅:人民科学家风范、第四展厅: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随着参观的深入和讲解员认真细致的讲解,大家对于钱老的钦佩也不断加深。很久前观看《感动中国》节目的时候,看到节目组委会授予钱学森这样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当时感觉这评价很高,如今看过展览,方知这颁奖词着实是实至名归。通过展厅中珍贵的手稿、经典著作、实物及照片、多媒体等,我们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艰苦的科研条件,钱学森先生及所有航天人当时的不易和所承受的重担。钱学森先生放弃当初在美国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优渥的物资生活条件,克服重重阻碍,经过无数波折,才如愿回到了国内。他团结带领科技人员艰苦奋斗,联合攻关,依靠我国自身力量,实现了导弹武器研制试验一系列重大突破。在潜心研究之余,钱学森先生还挤出时间,撰写专业教材、授课育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学科专业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馆内展示了他满满当当的巨大书架,也记录着他从1932年-1991年所涉足的主要学科领域,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在钱学森先生等人的努力之下,中国的高精尖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两弹一星”计划震惊世界,他的研究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才智。展馆里随处可见的还有钱学森先生的朴实话语,读来令人感动而又振奋:“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医院,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一个科学家的生命应当说已经不属于自己,他应该属于创建科学的巅峰。”……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参观,大家纷纷表示深有触动,其中有对钱老辉煌的科学成就和对他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贡献的尊敬,更多的是对他爱国情怀、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众多高尚情操的感佩。榜样是最好的引导,楷模是无声的说服。他的非凡人生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正如展览结束语所言,让我们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们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