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时间:2016/6/3 9:21:00 来源:学术工作委员会
图片来源:新华社 
   5月30日上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上海海事大学曾骥教授代表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撰写了《将上海打造成世界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中心、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提案。曾骥教授在聆听了习主席和李克强总理的报告后表示,一定会及时向学会传达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一如既往地立足于本职工作,更好地为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驱动发展服务。5月30日晚,上海代表团47名代表和2名工作者齐聚在北京友谊宾馆悦宾楼第一会议室举行了第一次分团会议,深入学习讨论大会精神。曾骥教授在讨论会踊跃发言认为,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和科研的科技工作者,参加此次科技盛会感到无尚的光荣,同时深感责任重大、使命重大;结合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在过去十年来高速发展所取得的重大业绩和我国飞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呼吁上海市继续加大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力度和体制创新,力争将上海市打造成世界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中心,使之与美国休斯顿海工城相媲美。并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6月1日,《上海科技报》刊登了曾骥教授向中国科协九大提出的《将上海打造成世界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中心,助推科创中心建设》建议案。
  曾骥认为,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而据各大投行预测,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和石油的需求量对外依赖度分别超过50%和70%,大部分金属资源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0%,食物来源及战略后备也捉襟见肘,这将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化学资源,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资源空间,海洋资源的经济和战略地位突出。另外,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从浅海走向深海,从近海走向国际海域,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工程装备与技术已成为海洋资源开发、保障我国的资源和能源安全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
  然而,通过对我国在建和已交付的海工装备技术水平的分析表明,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与科技整体水平仍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主要的差距体现在关键技术的基础水平和配套产业上。拿最简单的海工产品——自升式钻井平台来看,基本设计(船型专利)仍然牢牢地掌握在欧洲和美国甚至新加坡等设计公司手中,价值最高的配套设备如主机、中控、钻井包、升降和滑移等也必须靠欧美发达国家提供,特种钢材、特种管材和特殊电缆等同样需要进口。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国产化率极其低下,赚得了产值,赚不了利润,企业越做越困难。
  为此,曾骥建议,在海洋工程领域尽早实行“国内平台国内造”及其国产化设备应用的补贴政策;对于在海工白名单中的海工企业,应尽快出台政策,从国家层面通过基金公司或租赁公司将一些优质海工平台和海洋工程船回购到国家手中,然后交由三大油公司使用,以减轻企业的资金和码头资源压力;建议国家层面通过一些优惠政策,指定国有三大油公司订造一批主要采用国产化设备的海工平台,以解决国产设备首次下海的“拦路虎”,提供国产设备下海锻炼的机会;建议行业协会或中船、中远、中集等集团,加强行业间的互相协调,避免互相压价而造成两败俱伤,让国外船东“捡桃子”。
  曾骥说,“十二五”时期是上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速发展的5年,产业规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最强的海工装备产业基地。但上海与美国休斯敦海工城间的差距很大,并且没有海工科创的氛围,建议对在沪的小型海工科技、海工配套、海工中介、海工咨询及其金融和租赁公司,实行3年零税收、并减免社保费用。
  曾骥建议,将上海打造成全国海工产业科技创新“领头羊”。以全球视野瞄准国际海工装备科技先进水平,集聚研发资源,会聚各方面高端人才,搭建公共研发平台,加快“两化”融合,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率先建成国内首个海工装备科技研发体系。他还建议,将上海全面建成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做强做实长兴海洋装备岛和临港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基地建设,扩充自主配套门类;大幅度提升上海的工程项目总包能力,将上海建设成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