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报道

“海洋石油981”号获奖背后的艰辛历程

时间:2015/1/30 10:27:00 来源:中国船舶报

 

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7年10月18日,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正式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订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合同。在参加签约仪式的众多见证者中,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的出现,颇为引人关注。 
    不过,人们并不知道这一时刻会引起多少有关历史的叙述。因为,当时没人知道这座平台究竟会带来什么、改变什么,更没人知道,它会成为中国南海的“政治明星”,甚至在当时,“海洋石油981”这个名字也才刚刚起好。 
    7年之后,2015年1月9日,还是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见证下,“海洋石油981”号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举成为我国科技界“最闪耀的明星”。 
    从决定建造,到最终获奖,都在习近平同志的眼前,不管是不是巧合,至少说明,“海洋石油981”已经深深烙上了“高端”的属性。 

    高端研发 数载光阴心向南海 

    “2002年,我们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启动国家发改委支持的‘新型多功能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制’科研课题时,能用到的经验并不多。”外高桥造船公司副总经理陈刚向记者介绍说,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此后经历了几代产品的发展,各代之间主要以平台的工作水深、可变载荷、钻井能力等作为划分原则。在2002年中国准备研发自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之时,国际上主要是以第五代产品为主。 
    据了解,2000~2005年,以Ocean Rover、Sedco Energy、Sedco Express为代表的第五代钻井平台作业水深一般在1800~3600米,钻井能力在7600~10000米,采用动力定位为主、锚泊定位为辅的方式。在这一领域拥有全球领先设计水平的主要是欧美企业,比如F&G公司、Sedco Forex公司等。 
    “我们在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仅是要自己建造,而且要自己使用,为国家利益服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规划发展部总经理金晓剑表示,当时,虽然国外对半潜式钻井装备的研究已比较成熟,但是我国的海工装备制造业才刚刚起步,既没有相关深水装备研发经验,也没有建造实绩。 
    “课题开始的时候,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跟踪,要尽快了解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设计水准是什么样,弄清楚研制深水半潜式平台需要攻克哪些关键技术。”陈刚说。对此,来自七〇八所的有关人员也道出了研发工作之初遭遇的困扰:“该项目的概念设计来自美国F&G公司,其详细设计难度一点都不亚于概念设计。” 
    金晓剑介绍,在项目研发工作启动之初,全球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主要存在普通级和北海级两大类,不过这两类产品能否适应中国南海的自然条件,一直困扰着研发人员。“与北海、极地等区域相比,虽然南海并非常年处于恶劣海况之下,但是这一区域的海况更为复杂,气候变化更为频繁,极端气候条件更为严酷,这使得其最大的挑战在于环境的不确定性。”金晓剑认为。 
    “海洋石油981”号的设计使用寿命为30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要保证该平台能够经受南海的台风、潮汐、内波等气候、水文环境的考验,必须在研发设计阶段通盘考量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当时,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海工装备制造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全世界都在思考如何保证海洋平台的安全性。对于我们来说,这更是头等重要的事情。”金晓剑表示。 
    即使在概念研究和适应性研究阶段,项目就遭遇了不小的挑战,但这并不妨碍该项目“声名鹊起”。据记者了解,其实早在“十五”末期,国家对海洋能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就在不断加大,决策层已经坚定了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决心。“十一五”期间,国防科工委、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的“863计划”再次投入经费,以我国南海油田的实质性开发项目为工程依托,对深水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的关键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就相关问题先后组织召开了各类研讨会,论证“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及装备”重大项目的可行性。 
    也正是有了研发阶段的高度重视,才造就了“海洋石油981”号最终问鼎国家科技最高荣誉。正如业界专家所说,半潜式钻井平台系统庞大,设计、建造、营运的难度都非常高,“海洋石油981”号在一开始就被定位为全球最先进的平台。该平台目前已成为全球浮式钻井平台中最复杂的一种。 
    而承担了该平台设计验证、建造入级检验工作的中国船级社(CCS),还根据该平台建立起完整的平台设计与建造规范体系。CCS副总裁莫鉴辉表示,“海洋石油981”号有多项技术为国际首创,实践证明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的设计、制造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高端建造 挑战无数四年功成 

    “那是2006年夏天,我还在30万吨级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建造现场,突然来了一位中海油工程建设部的项目负责人。”回忆起为了建造“海洋石油981”号,中海油对外高桥造船进行考察时的情景,陈刚依然记忆犹新。虽然对半潜式平台已做过前期研究,但外高桥造船公司这样一家年轻的新厂能有机会竞争该项目建造,可以说既高兴,也意外。 
    “不是我们选择了外高桥造船公司,是竞争选择了外高桥造船公司。”金晓剑表示。在这个项目招标之初,有意参与的企业有好几家,相比之下,外高桥造船公司的优势并不明显。不过,在之前建造“海洋石油111”号、“海洋石油113”号以及“海洋石油117”号3艘FPSO的过程中,该公司与中海油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这也成为其最终中标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