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造船业大奖!5位登顶“名人堂”

时间:2022/9/26 10:48:07

9月22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主办、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第七〇二研究所支持的“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报告会”暨第四届“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在上海科学会堂隆重召开。徐芑南、费龙、陈兵、沈飞翔、黄文焘5位船人被授予第四届“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

WDCM上传图片

图为黄震院士、盛纪纲副总经理、黄兴华巡视员与获奖者合影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基金”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第四届“辛一心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盛纪纲,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黄兴华,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邢文华等领导和嘉宾,历届“辛一心奖”获奖者,以及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会员代表出席会议,大会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蔡惠星主持。

WDCM上传图片

黄兴华在致辞中指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在中华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伟大的新时代,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把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WDCM上传图片

盛纪纲指出,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自 2014 年设立“辛一心奖”以来,已逐步成为我国船海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人才奖励之一。中国船舶集团已有十余位科技工作者获得了“辛一心奖”终身成就奖、突出贡献奖和青年英才奖,他们以老一代船人为榜样,不断耕耘、永攀高峰,使“辛一心奖”的初心宗旨得以充分体现,其精神内涵又有了新时代的诠释。

WDCM上传图片

黄震在致辞中指出,“辛一心奖”就是一种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人才奖励。学会作为行业科技工作者自发组织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其设立的科技奖项代表了学术共同体的最高水准,在学术同行、行业领域具很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希望以此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先进榜样,激励船海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为中国建设“造船强国”“海洋强国”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WDCM上传图片

图为学会邢文华理事长为历届获奖者颁发奖章

为纪念和缅怀我国造船界一代宗师辛一心教授,聚焦海洋强国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奖励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于2014年7月设立了以辛一心教授命名的“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基金”及奖项

今年是第四届“辛一心奖”,七〇二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获“终身成就奖”;中国船舶集团首席专家、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费龙,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发技术总监、研究员陈兵获“突出贡献奖”;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第七一一研究所环保装备事业部总经理沈飞翔、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黄文焘获“青年英才奖”

 终身成就奖 

 

 徐芑南 

WDCM上传图片

徐芑南,1936年3月生。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第七〇二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深潜技术领域开拓者和著名专家,中国深潜技术领域跟踪和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发展进程的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我国海洋装备研发事业,曾担任五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潜深由300米到7000米;类型涉及载人、无人、有缆、无缆;控制方式由载人手控、带缆遥控到无缆智能控制,是我国深潜技术领域每一技术发展阶段首制潜水器研制的领军人物。2002年起担任国之重器——“蛟龙”号深潜器总设计师,带领研发团队自行设计、自主研制。“蛟龙”号潜水器集中体现了当时国际高新技术水平,可到达地球99%以上海域进行资源勘查和科学考察,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世界领先,综合性能最优。已广泛应用于矿区勘探、生态调查和深渊科考,累计下潜次数和搭乘人次均达数百,在七大重点海区实施多项国家重要计划。徐芑南院士为实现中国载人深潜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进入世界深海装备先进国家行列贡献了毕生精力和才华。

 突出贡献奖 

 

 费龙 

 

WDCM上传图片

费龙,1966年1月生,中国船舶集团首席专家,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大师、首批全国疏浚行业资深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长期从事船舶设计研发,参与或主持80多项船舶研发项目。主持设计开发了超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大型耙吸挖泥船“新海虎”号和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程”号。带领研发团队在大型和超大型耙吸和绞吸挖泥船的研发、长球艏双艉鳍浅吃水肥大型船线型开发、复合驱动和挖泥干舷等关键技术解决、大功率超长轴系绞刀驱动和柔性钢桩定位系统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主持研发了50多艘挖泥船,创造产值超百亿元人民币。实现了大型挖泥船设计技术自主可控,改变了中国挖泥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大型港口、深水航道建设及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提供了装备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中国疏浚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世界疏浚界地位的大幅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突出贡献奖 

 陈兵 

WDCM上传图片

陈兵,1970年10月生,江南造船研发技术总监,研究员。长期从事船舶开发与设计工作,多次担任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技术负责人。作为液化气船研发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工信部“超大型全冷式液化气船(VLGC)研制”项目,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掌握了“A型液舱围护系统”等十项核心关键技术,首次研发并应用江南发明专利“VS-BOW®”技术,使“中国江南版VLGC”的综合航行性能和节能减排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VLGC订单市场占有率达到世界第一;带领团队历时5年研发出世界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B型液舱围护系统—江南BrilliancE®,主持工信部“全冷式液化乙烯气体运输船(VLEC)总体设计技术研究”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为取得9.9万立方米VLEC新造船订单和世界第一个B型液罐实船建造奠定了基础;在“LPG、乙烷和氨燃料”船型、LNG B型燃料舱等领域持续研发,主持研制的世界首创新一代“LPG双燃料”推进的VLGC已建成交付。为中国液化气船研制填补空白,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做出了突出贡献。

 青年英才奖 

 

 沈飞翔 

WDCM上传图片

沈飞翔,1983年6月生,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第七一一研究所环保装备事业部总经理。从事船舶环保领域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十几年,主持10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等。带领研发团队开展船舶脱硫、脱硝技术基础研究及其工程化应用研究,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先后突破船用SCR工艺及控制策略、船用海水-钠碱(镁基)法脱硫工艺等诸多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SCR系统、船用EGC脱硫系统等船舶环保设备,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和工程化应用,船用SCR系统、船用EGC脱硫系统已销售600余船套,累计销售收入数十亿元人民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在船舶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

 青年英才奖 

 

 

 黄文焘 

WDCM上传图片

黄文焘,1988年1月生,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船舶综合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研究十余年,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国家高技术船舶、教育部科考船等课题7项,国防课题3项。主要学术贡献包括提出了大功率推进惯性控制技术,解决了针对海洋浪涌引起的电推负载功率大幅波动问题;提出大型船舶电网多频带自适应滤波和多层协调自适应保护方法,开发了我国首套船用谐波诊断与协同治理系统,消除了设备谐波与电网故障的全局化冲击;提出了组合电站链式协同稳定控制机制与方法,充分挖掘了电站稳定调控资源,提升了系统稳定调控能力。相关技术及研制的配套装置已在30余艘高技术船舶上应用,解决了综合电力系统稳定控制难题,对推动船舶综合电力系统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成绩。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在报告会环节,七〇二所副所长叶聪作了《弘扬载人深潜精神 矢志科技自立自强》的报告,介绍了载人深潜技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回顾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的研发和应用,总结了载人深潜技术发展趋势。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胡可一作了《创新?科学家精神的精髓》的报告,从基于远见、源于自信、不懈激情、不惧挑战和转型未来五个方面以生动的实例诠释了融入科学家精神的精髓的创新,强调造船是一项注重团队精神的群体工程,金字塔结构的技术团队是持续创新的基本单元。“辛一心奖”正是激励勇于开拓创新的“金字塔”塔尖、推动船海工业创新发展的动力。

注:由《中国船舶报》、上海科协相关报道整理。     摄影:沈国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