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在沪举办
时间:2021/11/4 15:50:04 来源:中国船舶报
10月27日,第十七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以“科创长三角奋进新征程 协同共建船海科技创新共同体”为主题,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安徽省造船学会、江苏省造船学会和浙江省造船学会主办,来自船舶造修企业、相关科研院校以及各造船学会代表、论文作者等约150名业内人士参会。
“长三角是我国造船业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是我国船舶工业综合水平和实力的引领者,也是我国实现世界造船强国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理事长高平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与产业创新协同》为题发表演讲,他对于长三角船舶产业链的总体判断是“产业链比较完整,但自主配套能力依然偏弱”。他表示,三角洲一体化的目的,是解决跨省市之间如何消除行政壁垒,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问题,这条路径和模式具有普适意义。他建议,长三角船舶企业应以“自主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抓手,实现协同创新、优势互补,把握历史机遇做强船舶工业。
安徽省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张钊以《数字驱动智能制造探索研发+制造发展新路径》为题,着重介绍了近年来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的产品与智造转型探索。近年来,安徽船舶工业正逐步改变“低、小、散”的现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端化学品混合动力船、海工船、新能源动力船舶、汽车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研发制造取得新突破;动力装备及系统、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等核心配套设备生产能力初具规模,船舶配套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船用中低速柴油机、燃油供应单元和船用环保设备、船用钢材、船用电器、船用电缆、锚链、系泊设备、船用涂料等船舶配套产品,已形成一定规模。张钊表示,下一步,安徽省将加快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以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为牵引动力,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造船技术深度融合,深化船舶工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逐步实现船舶设计、建造、修理、配套、管理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安徽省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在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易宏的眼中,智能时代将给民用以及军用船舶市场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他以《智能赋能筑梦大海洋时代》为题进行学术交流,他表示,智能船舶的实现,就是要让船舶发展出感知、判断、规划、操控能力,研究院校的职责就是实现上述赋能,让智能技术从科技界走进产业界。上海交大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在山东日照建立了分部,在日照研究基地开展智能演进项目。“智能演进,就是把普通的船训练成智能船,尝试把机器学习的很多实际样本用到智能船舶的演进中。” 易宏表示,该智能演进项目将通过测试、反演、评估和优化,系统突破系列关键技术,打通海上装备智能演进技术链,建立海上装备智能演进技术体系,打造海上智能装备科技创新平台。
长三角在海上液化天然气(LNG)装备发展上可谓得天独厚,工业、技术、需求、海运、金融在国内都有明显的基础优势,我国目前唯一承接大型LNG船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也在长三角,但不可否认,在海上LNG装备方面,韩国船企拉开了领先优势。沪东中华科技管理部部长唐永生没有回避现实问题,在以《长三角在海上LNG装备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为题的演讲中他表示,目前,我国海上LNG装备依旧面临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链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殷瓦钢、波纹板等关键材料以及维护系统、液货处理系统等相关核心配套能力严重不足,大型LNG船建造所需材料和设备的本土化率在60%以下,远低于韩国的85%,与此同时,还存在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制造效率和人工成本问题突出、海上LNG产业发展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唐永生建议,应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企业、人才的集聚优势,实施“科技攻关”专项工程,整合发挥创新资源最大效能;要坚持“双循环”和“双碳”战略,强化需求驱动牵引效应;健全产业发展体系,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加快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搭建LNG产业装备人才梯队。
江苏科技大学深蓝研究院院长陶永宏的演讲题目为《内河造船业发展现状与“十四五”发展思考》。2020年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内河航运发展纲要》给内河造船业发展明确了道路:大力发展集装箱船、LNG船、商品汽车滚装船、化学品船等专业化船舶是内河船舶运输不断适应经济社会运输需求的需要;要加快大型豪华邮轮和中短途休闲游、观光游特色游船船型开发;发展经济高效的江海联运,提升江海运输服务水平;完善江海直达运输发展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陶永宏指出,“十四五”期间,内河造船业应由投资驱动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由要素投入转变为效率提升;由规模提升求贡献转变为科技创新求贡献;由传统思想发展转变为新兴思想发展,降低产业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对于修船行业的协同发展问题,万邦船舶重工(舟山)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则延续了他一贯颇具理想主义的风格。在以《探路、开路、筑路-为创建世界修船业共生时代再出发》为题的演讲中,陈勇归纳了业内无序竞争、技术停滞、商业模式混乱、知识产权肆意侵犯等九大突出问题,同时他倡议,修船企业应放弃竞争意识,树立竞赛意识,创建修船企业“共生体系”。陈勇认为,建立“中国修船长三角共同体”,将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从本质上转化为竞赛与合作共生共赢的关系,或许是必要的选择。“理性认知那些为了商业利益的争夺,而导致生态环境遭受影响和破坏的事实,是改变商业模式和商业行为的时代选择。”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工艺师刘建峰以《邮轮三维数字设计研究和应用》为题,分享了在三维设计方面的宝贵经验。造船成本高、修改多,都可以归结到设计上。目前,我国船舶设计的确面临不少痛点和难点,如受限于软件技术,一体化设计发展缓慢;设计过程中重复劳动多,投入和价值产出不成正比;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做到无缝传递、交换;“一级工艺”造船模式下,生产现场还存在大量“二级工艺”,生产现场对轻量化设计模型和智能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解决这些痛点难点的途径是一体化三维数字化设计。”刘建锋介绍,外高桥造船在邮轮项目上实践了三维数字设计,实现了全集成邮轮3D数字模型、工艺流程仿真DOP、3D模型下现场、单一数据源工程管控、智能化设计数字驱动、有效管理设计关联关系、实施统一编码库管理、构建单一元部件库维护体系、管系二三维集成设计、一体化三维数字设计体系标准建立。未来,外高桥造船的邮轮三维数字设计还将进一步深入,在邮轮生产设计项目实践中提出“数字化设计总线”的工作思路,将邮轮产品数据做结构化处理,与现有各信息化系统打通业务协同和数据集成关系。(李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