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0日,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建会七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五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科学会堂隆重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昭平,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民俊,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王俊利,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专务王玮,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陈丽,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谢文澜,上海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总工程师付春红,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陈长民,江西省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邹秀斌,上海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琦,上海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德明,ABB船舶与港口业务亚洲、中东及非洲区总经理欧德纳,英国劳氏船级社大中华区总裁薛茂根,美国船级社副总裁、大中华区负责人Paul Karam,DNV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Norbert Kray,法国船级社中国区副总经理江华涛,英富曼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康康,学会理事长邢文华,副理事长施卫东、高晓敏、王锋、梁岩峰、廖世俊,监事长侯聚真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大会由学会副理事长蔡惠星主持。
中国科协、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经信委、交通委、外办、上海市科协等单位职能部门的领导,安徽、北京、福建、辽宁、广东、广西、黑龙江、江苏、江西、天津和浙江等省市造船学会,上海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上海市航海学会、上海市宇航学会、上海市老科协造船委等兄弟学会、协会的领导和代表,美国船级社(ABS)、法国船级社(BV)、中国船级社(CCS)、挪威船级社(DNV)、英国劳氏船级社(LR)、意大利船级社(RINA)等全球知名船级社代表以及学会会员代表、老领导老同志等300余人参加了纪念大会。
与会代表首先观看了学会建会七十周年短片,了解了学会在七十年的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德国海事技术学会、俄罗斯联邦造船科技学会、英国皇家造船师学会、日本船海学会、韩国造船工程学会等境外友好学会,CCS、ABS、DNV、BV、RINA等全球知名船级社,中国船舶集团、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学会合作伙伴英富曼公司,安徽、北京、福建、辽宁、广东、广西、黑龙江、江苏、江西、天津和浙江等省市造船工程学会,上海市宇航学会、上海市航海学会和上海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等上海兄弟学会,知名行业专家马丁•史托福博士、杨槱院士、潘镜芙院士、曾恒一院士、金东寒院士、黄震院士,张圣坤教授、朱继懋教授、谭家华教授等单位和个人发来贺信和祝贺视频。
吕昭平代表中国科协向学会七十周年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他指出,学会伴随着新中国船舶工业而生,经历了波澜壮阔的70年发展历程,成绩斐然,成为中国造船界开展学术活动的大本营和活动中心,推动我国船舶设计、建造技术和研发水平的提升。70年来,学会在历届理事会的带领下,在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科学普及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创办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已成为全球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两大海事会展之一,由学会于本世纪初发起创立的泛亚地区海事工程学会联合会(PAAMES)在各方的努力下也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学会担任世界海事技术大会的轮值主席,并成功组织承办了2018年世界海事技术学术会议。中国科协正在推动全国学会建设世界一流科技社团,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的成功经验,值得全国学会和地方学会学习借鉴。
吕昭平对学会的未来发展也提出了殷切希望,学会要充分发挥专家荟萃、资源汇聚的优势,创新工作方式、拓宽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涵,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船舶与海洋事业和区域经济,赋能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学会要以举办高质量学术年会为切入点,深化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的服务支撑,坚持品牌化引领,搭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学术交流质量。坚持国际化发展,积极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国内外科学家信任合作;坚持智库化导向,推动学术活动与决策咨询、建言献策相结合,推动学会交流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陈民俊在致辞中表示,70年来,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为经济社会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团结和依靠广大会员,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和展示,科学技术普及、决策咨询、期刊编辑国际交流活动等,为推进上海船舶与海工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衷心祝愿,学会发扬光荣传统,坚持优良作风,紧密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为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俊利在致辞中表示,经过历届理事会的不懈努力,当前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发展活力、凝聚力、服务能力、影响力大幅提升,学术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学术交流更加活跃,学术水平更加更加提高,促进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家,支撑行业科技进步的能力更强,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更好。希望学会继续秉承科学精神,不断强化与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业已形成的合作机制,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发展,为船舶工业科技进步和上海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玮在致辞中指出,70年来,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家船舶科技社团,经过筚路蓝缕的艰难开拓,以推动造船科技进步和船舶工业发展为己任,积极发挥行业合作交流平台与桥梁作用,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科学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影响力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做出卓越贡献。衷心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合作,携手推进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事业繁荣发展。
陈丽在致辞中指出,学会经历了蓬勃发展、停滞、复会新生到逐渐壮大的70年发展历程。学会创办的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已成为全球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海事盛会,成功入选“建国70周年70个品牌会展”奖项。学会已发展成为上海市科协的五星级学会,并向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学会不断进发,上海市科协将与学会进一步加强合作、携手奋斗。她希望,学会要进一步强化学会学术功能,瞄准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最前沿,成为先进技术和产业的引领者;要进一步突出创新策源能力,围绕行业综合性、基础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成为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实践者;要进一步重视服务科技工作者,大力表彰举荐优秀科研成果、科技人才,成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推动者。
陈长民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上海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智库,多年来,学会积极参与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承担并高质量完成市经信委委托的专项研究任务,对制定上海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提升上海地区船海工业的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学会发展的新时期,学会应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基础上,做好延续,勇于“开拓”,积极“创新”,“引领”发展。一是进一步扩大学会服务功能和品牌影响力,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学会;二是坚持创新引领,激发新思想和新探索,促进原始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三是规范和健全学会资深专家库,为船舶和海工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欧纳德首先对学会建会7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作为重要的交流合作平台,学会开展的各项工作对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科技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船舶工业设计研发建造水平的不断提高。ABB一直与学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今后ABB会继续加强与学会的合作,与学会一道推动中国海事业与国际海事的交流合作。

学会理事长邢文华做了题为“乘风破浪,开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著名学会’的壮丽航程”的大会报告。邢文华表示,学会建会以来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从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船舶工业创业创新、八十?九十年代船舶工业改革开放创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船舶工业做大创新,直至现今船舶工业做强创新,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学会的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可谓是一年一个样,一届更比一届强。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十四五”规划全面开局之年,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学会正式发布“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三大发展目标,这将为“十四五”开好头、为学会开启新时期新征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学会”是学会的百年大计!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会也将面对更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学会要勇于“开拓”,积极“创新”,“引领”发展。
站在70年发展的历史交汇点上,在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任务面前,学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直面挑战,敢于创新,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学会早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学会,为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质的飞跃,为建设世界海洋强国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学会原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盛振邦,学会原学工委主任、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原所长应长春做了纪念报告,回顾了亲身经历的学会翻天覆地、与时俱进的变化发展,并对学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
据介绍,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还将借建会70周年之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系列纪念活动,并计划出版《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建会70周年纪念特刊/专刊为相关主题征文活动仍在进行之中。
随后召开的十五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学会财务报告、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确认学会第十五届理事会变更报告。为表彰对学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学会特别设置“建会70周年突出贡献奖”,学会原理事长张圣坤、学会原秘书长王凌志获得了突出贡献奖。
目前,船海领域也正在围绕“数字化”和“脱碳”进行技术革新,其中“人工智能”既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议题,也是我们海事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将为海事业实现“安全、高效、绿色”的目标带来怎样的影响,这都是业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努力探索的方向。会议特邀同济大学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汪镭做了“人工智能-应做海事业的广告词还是顶梁柱?”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