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第22届工博会科技论坛造船与海工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0/9/25 10:42:03 来源:学工部

WDCM上传图片

2020年9月17日,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在上海科学会堂国际会议厅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造船与海洋工程专题研讨会”。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邢文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部长潘琪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学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缪国平,学会理事、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主任胡可一共同主持。共有150多名来自上海各大船企、船舶设计研究院所、相关大学的专家、学者及科技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市科协学术部部长潘琪在致辞中表示:“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是‘创新驱动,自主可控,提升船海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个主题非常契合国家‘海洋强国、造船强国’和‘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国家战略。习总书记在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们中国科技界也已经清醒地意识到,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程度,将是未来的长期主题,也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必须要实施的一步。所以,今天的会议就显得更加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学会发挥学术引领,积极应对船海工业及其高端装备产业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挑战,为推动船海工业高质量发展而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具体体现。”

WDCM上传图片

会上,学会理事长邢文华首先作了题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战略”是造船强国必由之路》的主题报告。报告总结了新世纪以来中国船舶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之一,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产品体系,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份额持续保持世界领先。在发展过程中,船舶工业坚持走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的发展路径,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主流船型领域实现全系列自主研制,产品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端船型自主设计能力不断提高,在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LNG船等重点船型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逐步形成从浅海到深海、从勘探钻井到开采生产和作业运输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制能力;智能船舶、船用动力、载人深潜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报告同时指出,当前我国船舶工业仍未完全摆脱要素驱动的发展路径,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产品长期徘徊在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主要表现为基础性研究相对薄弱,前瞻性技术领域基本处于跟随状态;自主研发设计能力不足,缺乏高性价比、有市场影响力品牌船型,独立的原创性设计能力尚待建立;专业配套和关键设备自主研发能力严重不足,高端配套基本由国外垄断。报告认为,未来10~20年,中国船舶工业将进入全面做强的新阶段,必须向“自主可控”目标加速前行,必须去啃关键核心技术这块“硬骨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发展方式之根本,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之核心,是应对挑战、建设造船强国之关键举措。应从三方面协同推进,一是强化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切实提高创新引领能力;二是推进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三是集中力量实施重大工程,塑造引领发展的突破带动能力。报告最后强调: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环境下,坚持构建国际合作和协同创新格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首席科学家贺仁龙在会上作了题为《5G+工业互联网,助力船海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特邀报告。报告介绍了5G+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5G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演进升级的重要方向。5G与传统工业广泛而深入的融合,正逐步成为支撑工业生产的新基础设施,将全面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转型。报告分别从“智能造船”和“造智能船”两方面阐述了5G+工业互联网将塑造国际化的船舶工业大脑,构建船舶设计、制造、运维一体化平台,实时掌控生产流程,优化船舶核心零部件制造周期,规范业务流程,防范供应链过程风险;再造并保障制造流程精益化、实时化和降低制造成本。未来“智能船”依靠大量传感器和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自主感知和识别海洋环境、船舶、港口、物流等各个方面的相关信息,同时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的支持下,在船舶航线规划、自主驾驶、状态评估、安全防范和维保管理等层面达到智能化运作。伴随上海航运中心产业生态圈的建设,基于“船联网”打造云港口平台,实现上海与全球大中型港口和内河口岸联动,5G+工业互联网将助力造船业、航运业高质量发展。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主任胡可一在会上作了《塑江南品牌 助江南制造》的特邀报告。近年来,随着现代造船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越来越多的船企开始重视并加强品牌宣传和品牌建设工作。品牌是客户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质量、售后服务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但一直以来的普遍现状是,造船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品牌意识较为薄弱,没有大量的投入进行品牌宣传和建设。报告从江南建造的各类船型进行了详细的溯源解析,特别介绍了江南今年开展的江南液化气船品牌重塑计划,“江南液化气船船型命名规则”。报告认为:造船企业应当充分认识“一流企业重品牌”的重要性。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船企内部诸多相关方面共同推进。
中国船舶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副所长邢宏岩(谢子明代)结合正在开展的工信部重大项目,在会上作了题为《船舶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推进进展》的特邀报告。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制造强国和海洋强国的决策部署,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造船技术深度融合,逐步实现船舶设计、建造、管理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报告介绍了当前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的总体目标,三个实施阶段,总体研究内容框架和目标,五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三大车间解决方案,五条智能制造生产线、七类九项主要装备及试验验证平台的研制计划等主要研究成果。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总监程庆和、中船第704研究所科信部部长王硕丰和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海工设备设计研发所副所长分别就各自的研究成果在会上作了《船舶行业工业软件发展现状及船舶CAD研发实践》、《船舶典型动力机电设备关键技术研究》和《动力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进展》的特邀报告。船舶行业工业软件是船舶设计、建造的信息基础平台,船舶混合动力系统及主要机电设备、船舶动力定位系统都是船舶和海工装备的重要配套设备。长期以来,欧美设备厂商垄断了先进船舶设备技术和产品,率先在高附加值与新兴船舶领域进行产业布局。中国船舶业的科研人员清楚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唯有坚持自主创新、砥砺奋进才能提升我国船海工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强国、造船强国的战略目标。

WDCM上传图片

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演讲嘉宾们的精彩报告,并积极互动,反响热烈。大家表示,专家们的精彩演讲使大家拓展视野、启迪思路,期待今后每年的工博会科技论坛造船和海洋工程专题研讨会越办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