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
时间:2017/10/24 12:23:24
为总结近年来国内海洋科学考察船领域的成果,交流我国科学考察船在需求、设计、建造和配套领域的技术经验,共谋科学考察船未来,10月20日,2017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该论坛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学术委员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共同主办,学会理事长、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所长邢文华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本次论坛集聚了国内科学考察船领域的主要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司长曲探宙出席并发言,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学会的领导,船东,船厂,船级社,配套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及船舶管理公司的代表等共两百余人参会。论坛分为一个主会场和两个分会场,国内科学考察船管理、设计、建造等单位的代表围绕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作了近30场精彩报告。
学会理事长、中船708所所长邢文华
邢文华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海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的重要领域,尤其在深、远海领域,对空间和资源的争夺已然成为当前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焦点。要想“认识海洋、经略海洋”,首先需要具备对海洋的观测、探测及预测能力,海洋科学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能力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我国科考船需求将呈序列化的发展,而不是点状发展。
我国的海洋科学考察事业至今已走过了近六十多年的光景,从改装到专业新建,从近海到深海、远洋、极地,从数百吨到数千吨,包括“东方红”“向阳红”“远望”“海洋”“科学”“实验”等系列科考船相继问世,陆续成为极地、大洋调查科学考察的主力船舶。
科考船绝对称得上是近年来国内造船市场的一大热点。新 “向阳红10”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远望7”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海洋石油720”号物探船、厦门大学“嘉庚”号科学考察船等综合性、专业性各有不同的科考船陆续交付。目前,国家海洋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农业部等部门均在建和筹建更加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并将在未来几年陆续下水并交付使用。
船模展示区
“世界第三艘大洋钻探船也正在规划中。届时这艘船将助力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所探部位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构筑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平台,实现人类探索地幔的梦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表示。
“目前,加入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具备海洋、远洋调查能力的船舶已达50艘,但是,伴随我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要实现全球化海洋调查的常态化、业务化和广泛开展海洋调查国际合作的需求,这些船舶数量和功能还远远不够。”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长曲探宙从国家需求层面提出了我国海洋科考船发展的新期待,他表示,未来的海洋调查,不仅涉及海洋环境要素调查,还包括海洋资源调查、海洋地质调查、海洋水体调查、海洋污染状况调查等。这就要求优化船队结构、提升调查船舶的性能,使其在具备一般性搭载平台功能外,更具有特殊性、专业性的功能,不同性能的船舶承担不同的调查任务,避免重复建设、相互竞争、资源浪费,这些都需要在海洋调查船队建设中逐步解决。同时,同步发展大型远洋综合调查船和高校专用的小型专业化调查船,使海洋调查船队不仅具备一定规模,更具备较高的专业化、业务化水平,这也需要在设计、建造使用管理中不断完善和提升。
“下一阶段,我国海洋调查船的设计建造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我预测,海洋调查船的需求量将呈现序列化的发展趋势,而不是点状发展。”会上,七〇八所总工程师黄蔚认为我国的“科考船热”还将持续升温。在国家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撑下,我国海洋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海洋科考船也进入快速转型和发展期。“未来,我们要构建全海域、全水深、全天候的专业、高效、智能、绿色的海洋科考装备体系,这个目标宏伟而艰巨。”黄蔚呼吁,业界应充分了解当代科考船发展趋势,充分认识我国目前在科考船装备体系建设、总体关键设计技术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在本届论坛上,七〇八所重点推出了实用型海洋综合科考船标准系列船型、高端远洋渔业综合科考船、两极重型破冰船等新开发船型。黄蔚表示,经过十年积累,我国科考船的设计建造已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黄金期,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是七〇八所作为“国家队”必须承载的光荣使命。
船小挑战大
“现代化综合科学考察船的建设是一项无止境的科学研究课题,是集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和多工程应用等众多研究成果于一体的服务于科学考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的战略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求,对其能力建设需前瞻性的持续跟进和提升。” “东方红3”号深远海综合调查实习船建设工程部主任赵军介绍。
“我国第一艘满足最新极地规则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将在2019年正式服役,该船具备双向破冰能力,能加大南北两极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同时增加了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设计,实现全寿命监测,以应对南北两极恶劣环境的挑战。”七〇八所科考船设计资深专家吴刚说。
“东方红3”号和“雪龙2”号目前均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造,该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在会上展示了数字模型应用于“东方红3”号的进展情况。小船挑战大,胡可一表示,科考船不同于相近吨位的复杂船型,船厂应摆脱传统思维,重新认识科考船。
在本届论坛期间,各方代表还就科考船能效管理、科考船调查装备布置与优化、海洋渔业船舶装备、科考船电力推进系统的低噪声设计、载人潜水器布放回收系统等专题进行了交流,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凝心聚力。(船报记者李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