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号角吹响,如何决胜深远海?
时间:2020/12/25 14:06:03 来源:《中国船舶报》
12月13日,“机遇与挑战——面向未来的深远海资源开发装备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与会专家们围绕能源结构性变革下的海洋资源开发新趋势、技术创新引领的海洋资源开发新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带来的产业变革等议题进行交流。该论坛由中国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产业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主办,上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承办。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工联盟理事会理事长梁岩峰致欢迎词
今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指出,将瞄准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壮大海洋装备产业;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十四五’规划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带来了政策东风,是我国海工产业发展的定心丸、强心针。”在开幕致辞中,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海工联盟理事会理事长梁岩峰表示,危机与新机总是共生,当前形势下开新局、辟新路、育新机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李进忠则认为,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应对内外部发展环境的新变化、产品自主创新的新路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新举措,做出战略性思考和安排,持续推动海工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海洋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在发表题为《我国海洋装备技术与产业的取胜之道》的演讲时表示,取胜之道就是:变“注重造躯体”为“注重造内脏与神经系统”,弥补“动力、配套与信息装备技术”的短板弱项,补齐技术链与产业链,带动船舶行业的内循环;以发展“绿色与智能技术”为着力点,推进创新驱动;占领决定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深海”技术制高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恒一发表了题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战略方向的一些思考》的主题演讲。他表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不断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是支撑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希望在中国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产业联盟带领下共同努力,为我国建成世界一流的、 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作出贡献。
中国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相木在发表题为《关于发展深远海资源开发装备的几点认识》的主题演讲时表示,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需要科学规划,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在重点领域采取重大工程和专项模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一抓到底。“今后靠什么让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行稳致远?创新,除了创新无路可循。”他强调,海洋工程装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自主创新是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的源动力,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战略支撑。
中国船级社总裁莫鉴辉发表了题为《海洋装备技术与规范现状及发展展望》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深水油气装备和海洋新经济设施,是未来海洋装备发展的两大主线。业内人士要放眼“大海工”,科学技术人员要勇于创新、大胆假设、科学求证,抓住深海、文旅、风电这三大海洋装备发展未来,正视我国海工产业深水油气生产装置概念设计及初步设计经验不足、国产研发大部分关键设备工程应用存在瓶颈、装备设计软件基本依靠国外技术等固有问题。莫鉴辉表示,海洋装备技术规范未来将向安全、极地、绿色生态方向发展,未来的海工数字生态亦大有可为。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发表了题为《深海开采——一个可以引领发展新模式的思考》的主题演讲。深海开采是海洋开发新的关注点,其背后涉及商业市场等需求。当前,深海采矿勘探是“进行时”,但开采仍处于“将来时”,究其原因,在于深海开采尚需解决经济、环境、社会各要素的制衡。而单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虽然缺少闭矿、采址修复等关键环节的专项研究,但现有的工程科技能够支撑后续的深海开采要求。他建议,我国应充分发挥科研工程能力,构建深海采矿核心体系,建立管辖区内试采示范综合工程,建立“产学研用管”“科用保服评”一体化的产业研发联盟。
“也许,40美元/桶油价不再是新常态,而是正常态。”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高级顾问于亚发表了题为《应变非常态,持续提升深水装备竞争力》的主题演讲。于亚认为,海工产业已进入新常态,业内需形成新共识,解决提升竞争力的五个问题:提升规划科研和基础能力,提升设计+EPC一体化能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培育产业链,构建新生态,为海洋战略提供装备保障。
中国进出口银行交通运输部副总经理刘茜发表了题为《中国进出口银行融资政策及支持海工装备行业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石油价格暴跌的双重黑天鹅事件影响,海工市场仍处于行业低迷阶段。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进出口银行担负着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扶持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使命,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海洋事业、推进海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制造的总体规划。她表示,进出口银行一方面将做好存量项目的风险化解工作,同时也会继续支持优质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发展,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副主任康健发表了题为《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的需求现状与展望》的主题演讲。她指出,大洋矿产资源开发形势严峻,技术跟进刻不容缓,其中各系统设备的发展趋势也日益显著:船舶装备方面,向大型化、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探测装备方面,向全覆盖、高效率、集群化发展;在采样装备方面,向大深度、多资源、谱系化发展,开采装备方面,向精准、绿色、环保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特别助理杨建民发表了题为《深海重载作业装备关键技术与发展展望》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国际上,深海重载作业装备已实现高度产业化、专业化,而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面向未来,我国应把握深海科技的未来前沿与制高点,全面带动深海高端装备创新研发,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海洋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水下高速通信等诸多领域发展。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桂华发表了题为《船舶工业软件的现状与未来》的主题演讲。纵观船舶的设计、分析评估、制造和运维阶段,我国船舶工业软件市场已被国外知名软件全面占领,这一“卡脖子”问题亟需解决。夏桂华表示,中国船舶工业软件产业将努力在未来15年实现自主、替代、超越三步走,总体来看,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化发展的方向,整合行业内外优势资源,打造船舶工业自主软件可持续发展生态;以船舶 CAD/CAM为核心,突破三维几何内核、基础求解器、CAX一体化开放平台等核心技术,研发船舶全寿命周期的智能船舶工业软件平台;为行业提供安全高效的协同作业智能化云服务。
清华大学海洋技术中心主任陈道毅发表了题为《推动海洋新能源开发的技术与前景》的主题演讲。他介绍,我国海域的可燃冰资源丰富但分散,为了实现开采的经济性,需要在开采工艺以及相应的海洋工程装备方面高度创新。“海上风电向深海发展已成必然。”他补充道,未来我国海上风电装备需针对本国特殊的天气条件,开发出自己的抗台风浮式基础。若我国的漂浮式风电装备能在2030年实现商业化,届时我国船舶与海工产业将迎来非常可观的装备需求。
招商局海洋装备研究院技术经理刘河敬发表了题为《海底富钴结壳矿产开采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的主题演讲。他介绍,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市场对钴的需求陡增,有数据显示,从2025年开始,预计对钴的需求量将超过供应量7000吨。招商局海洋装备研究院对海底富钴结壳矿产开采项目进行了相关研究与论证,从经济方面的估算来看,目前钴的价格较低,提升整个采矿项目的经济性是主要的挑战。
圆桌会议环节,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主持,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主任陶黎敏、夏桂华、于亚、李彦庆、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所长李小平针对参会观众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答复。
论坛上,中国海工联盟实体单位上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分别与中国船级社、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海工创新中心院士服务中心的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