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活动
缅怀造船前辈 弘扬学术精神
时间:2012/9/21 10:04:00 来源:学会办公室

为贯彻落实和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加大对广大会员特别是年轻科技人员的宣讲力度,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等四单位共同发起,于2012年9月20日下午,在锦江饭店小礼堂隆重举办“辛一心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
会议由交大船建学院党委书记张卫刚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院士杨槱、许学彦,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潘镜芙等莅会参加活动。出席纪念会的还有辛一心先生的学生、亲属、造船行业的学者专家、科技人员、高校教师学生200余人。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教授在会上致辞。辛一心先生的学生、原702研究所所长董世汤教授和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盛振邦教授,以及上海交大、海事大学研究生导师代表和研究生代表在会上作了激情生动的发言。会议发起单位代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领导、兄弟省市学会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领导应邀莅会并讲话。会议还得到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的积极支持,所团委十分认真地组织了辛一心先生遗著部分节录在会上朗诵。
辛一心先生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造船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造船科技和教育界的一代宗师。
辛一心先生于1912年11月21日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北乡辛巷。
辛先生年幼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1930年辛考入当时全国考分最高的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电讯系,1934年毕业。1936年辛先生考取中英庚款第四届公费留英,赴英国纽卡斯尔杜伦大学皇家学院攻读造船工程,两年毕业,获造船工程硕士学位,旋又进入举世闻名的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攻读造舰工程。
1940年,在海外已学有所成的他,不顾一切劝阻和威胁利诱,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了满目疮痍的祖国,立志报效中华。回国后,在环境十分艰苦的陕西城固国立西北工学院机械系任教,两年后兼任机械系主任。
1944年,辛先生受邀招商局和交通大学,赴重庆同时在两处任职。在招商局先任正工程师兼工程课长,后升任船务处副处长,并兼任招商局机器厂厂长,同时担任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并代管系务。初到重庆时,交大造船系刚成立不久,一切都在筹建之中。辛先生不仅要克服自己繁重工作的困难,还要担负起代管系务的重任。与教授之间,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为交大造船系的创建、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重庆招商局期间,辛先生主持了“江顺”、“江安”、“江新”、“江汉”、“江华”、“江建”六大江轮的大修工程,并建造了三艘小江船。1945年又对招商局接管的一大批美国剩余船舶进行改装。这些船舶为抗战胜利复原东归,以及解放后中国航运的复苏和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发挥了重大作用。
1945年9月抗战胜利,辛先生返回上海首批进入徐汇区交通大学。
到沪不久,辛先生即倡议恢复抗战期间在重庆成立的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并被选举担任副理事长和总干事,主持会务工作,并创办了《中国造船》期刊,任第一任主编。
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想尽办法拉拢他去台湾。但他受当时中共地下党同志的启示,同招商局一些进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一起,坚决留在上海,并且保护了一批重要的资料和器材,为新中国造船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上海市军管会航运修理打捞委员会主任委员、人民轮船公司总工程师、上海市军管会船舶建造委员会船舶建造处处长。1950年5月,中央批准成立重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于上海),他担任设计处处长。一年内组织众多船厂、机器厂建造内河船驳约18000余吨,创抗战胜利以来的造船新记录。
1950年和1951年,辛先生分别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船舶设计机构——船舶产品设计处(708所前生)和我国第一个船舶科研机构——船模试验所(702所前生),翻开了我国现代船舶自主设计和自主研究的新篇章,成为我国造船界的一个里程碑。在他的策划下创建的我国第一个船模拖曳水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填补了国内船舶科研的空白,改善了我国船舶科研试验手段,为提高船舶性能创造了必要条件。
1951年2月,以辛一心等为首的我国造船界的科技先驱,卓有远见地在上海创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上海分会(1958年更名为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辛先生曾任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副理事长,发起组织各类造船研讨活动,鼓励年轻人进行论文交流,这为他们日后走上科研之路、成为新中国造船事业中坚力量打下坚实基础。
早在解放前,有基于中国船检事业长期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外国船级社所垄断,中国航运和造船的发展受制于外人,而深受其害。他会同造船、航运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起并积极筹建“中国验船(师)协会”。该协会于1948年在上海正式成立,辛先生是协会首届秘书长。至1950年前后,他会同杨俊生等诸先生着手起草了我国第一本《钢质海船入级和建造规范》,开创我国自主验船的新路。
辛先生在交通大学造船系连续担任教授达13年之久,先后讲授船舶静力学、船舶阻力与推进、船舶耐波性与操纵性、船舶结构强度与振动、船舶流体力学和理论力学等课程。他是交通大学有名的严师,也是具有独特气质的教授。他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技术骨干和人才。他的弟子桃李满天下,遍布国内、港台地区,远至美国,不少人后来成为院士、企业家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和领导人。
辛先生生前著有《船之阻力》、《船体强度》、《船舶静力学》、《船舶构造力学》、《流体力学》、《船舶振动学》等六部有关造船工程的理论著作。这些著作奠定了我国造船界学术文献的基础,至今仍是国内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的经典教材。《造船原理》、《流体力学》后还被苏联学者译成俄文,作为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的教材。
辛先生工作之勤、涉猎之广、基础之深,著作之丰,超乎常人;对工作和学问,他孜孜以求,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对于生活和名利,他严于律己,只知奉献,不求索取;对于通知和朋友。他平易近人,尊老敬贤,待人以诚;对于育人,他处处从严,循循善诱,为人师表,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