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活动
纪念辛一心百年诞辰文章:《学会先贤辛一心》
时间:2012/5/3 14:15:00 来源: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员通讯》编者按:
1943年2月,中国造船界的有识之士发起,在重庆成立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海军少将马德骥任第一届理事长。由于其时造船领域人才稀少,入会者仅30余人,又加会员分散,难组织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如是者年余。1945年造船工程学会第三届会员大会上,辛一心先生当选为学会理事,他虽然教学和教务工作繁重,但仍尽心于学会各项工作,为造船学会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久,抗日战争胜利,造船业纷纷返回上海,造船界人士亦陆续云集沪上。局面稍许安定,辛 先生等即倡议在上海恢复造船学会的工作。由于叶在馥、张令法等长者无暇顾及学会工作,辛 先生义不容辞,接掌了学会的日常工作,嗣后,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和总干事。他十分关心学会的学术交流和出版工作,恢复学会工作之初,即酝酿筹办造船学术刊物,但因经济拮据,无从措手。至1948年10月间,在辛 先生等人的全力推动下,学会终于决定编辑出版《中国造船》杂志和船舶科技丛书,由先生担任《中国造船》主编。首期刊物封面刊名由当时教育部长朱家骅题写。先生时年36岁,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在此期间,在辛 先生主持和安排下,学会活动多方面蓬勃开展起来,《中国造船》作为季刊出版,同时编印出版了《船之阻力》、《船体强度》等丛书。每月两次在交通大学工程馆举行“学术研讨集会”,宣读论文和交流讨论。《中国造船》杂志与欧美造船工程学会和协会主办的刊物建立了交换关系,收到了英、美、法、荷等国造船工程学会的定期会刊和学术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当时尚未完全公开的,颇为珍贵。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还积极参与有关的社会活动,如应邀参加“江亚轮”失事调查等。这些工作都是辛 先生亲自组织发动,身体力行,取得了上好的效果。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断然拒绝了国民党招商局的拉拢,,不去台湾,在上海地下党的安排下,留在北京迎接解放。上海解放后他在上海军管会的领导下负责恢复船厂生产、组织安排任务繁重的修船和造船工作,并继续主持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常务工作。解放后的上海,工业生产高潮迭起,二万多造船厂人员在上海总工会的号召下全部动员起来,掀起了完成人民政府交付的造船任务的生产热潮。辛先生为组织技术人员团结互学、提高业务水平,倡导成立了“中国船舶建造处技术工作者协会”,被推选为协会主席。他利用晚上时间每星期举办一次论文宣读会,名为“船协晚会”。所宣读之论文择优在《中国造船》上刊登,这是辛先生的一个创举。
1950年8月,全国科学界代表大会之后,全国科联和全国科协相继成立,要求各工程学会成立或恢复全国性总会和各地方分会。1951年2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上海分会(编者注: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前身)成立,辛先生被推选为副理事长。其时,全国经济恢复发展很快,交通运输业的恢复发展促进了修造船业的繁荣。各地船舶及航务单位纷纷邀聘技术人员,原来集中在上海的造船技术人员陆续去外地工作。辛先生积极地协助各地成立造船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