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辛一心奖

公示 | 2021年“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 正式候选人

时间:2021/8/17 14:11:51 来源:学工部
为纪念和缅怀我国造船界一代宗师辛一心教授,聚焦海洋强国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奖励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于2014年7月设立了以辛一心教授命名的“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基金”及奖项,并继2015年首届开展“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评选后,2021年第四次组织开展评选活动。
根据《“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奖励办法》规定, “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正式候选人的主要业绩,需在媒体及正式候选人单位进行公示,以接受社会监督。2021年“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正式候选人经过评审专家组评选和基金理事会审定,已经产生5名,现予公示。自今日起10天内,单位或个人对正式候选人的主要业绩有异议的,请以实名向“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评选办公室书面提出。
联系地址:上海市江宁路495号2105室
联系人: 王燕
联系电话:021-54661102 
 
“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评选委员会
2021年8月17日

终身成就奖正式候选人

WDCM上传图片

徐芑南,1936年3月生。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二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深潜技术领域开拓者和著名专家,中国深潜技术领域跟踪和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发展进程的代表人物。
毕生致力于我国海洋装备研发事业,曾担任五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潜深由300米到7000米;类型涉及载人、无人、有缆、无缆;控制方式由载人手控、带缆遥控到无缆智能控制,是我国深潜技术领域每一技术发展阶段首制潜水器研制的领军人物。2002年起担任国之重器——“蛟龙号”深潜器总设计师,带领研发团队自行设计、自主研制。“蛟龙号”潜水器集中体现了当时国际高新技术水平,可到达地球99%以上海域进行资源勘查和科学考察,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世界领先,综合性能最优。已广泛应用于矿区勘探、生态调查和深渊科考,累计下潜次数和搭乘人次均达数百,在七大重点海区实施多项国家重要计划。徐芑南院士为实现中国载人深潜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进入世界深海装备先进国家行列贡献了毕生精力和才华。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一等奖各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光华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10多篇。获江苏省劳动模范、上海市科技功臣、科技部863计划先进个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突出贡献奖正式候选人

WDCM上传图片

费龙,1966年1月生,中国船舶集团首席专家,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大师、首批全国疏浚行业资深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长期从事船舶设计研发,参与或主持八十多项船舶研发项目。
主持设计开发了超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大型耙吸挖泥船“新海虎”轮和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程”轮。带领研发团队在大型和超大型耙吸和绞吸挖泥船的研发、长球首双尾鳍浅吃水肥大型船线型开发、复合驱动和挖泥干舷等关键技术解决、大功率超长轴系绞刀驱动和柔性钢桩定位系统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主持研发了五十多艘挖泥船,创造产值超百亿元人民币。实现了大型挖泥船设计技术自主可控,改变了中国挖泥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大型港口、深水航道建设及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提供了装备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中国疏浚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世界疏浚界地位的大幅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级行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中国船舶集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著(文)4篇。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WDCM上传图片

陈兵,1970年10月生,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发技术总监,研究员。长期从事船舶开发与设计工作,多次担任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技术负责人。
作为液化气船研发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工信部“超大型全冷式液化气船(VLGC)研制”项目,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掌握了“A型液舱围护系统”等十项核心关键技术,首次研发并应用江南发明专利“VS-BOW®”技术,使“中国江南版VLGC”的综合航行性能和节能减排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VLGC订单市场占有率达到世界第一;带领团队历时5年研发出世界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B型液舱围护系统--江南BrilliancE®,主持工信部“全冷式液化乙烯气体运输船(VLEC)总体设计技术研究”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为取得9.9万立方米VLEC新造船定单和世界第一个B型液罐实船建造奠定了基础;在“LPG、乙烷和氨燃料”船型、LNG B型燃料舱等领域持续研发,主持研制的世界首创新一代“LPG双燃料”推进的VLGC已建成交付。为中国液化气船研制填补空白,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做出了突出贡献。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行业专利奖金奖1项,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发表论文10篇。
 
青年英才奖正式候选人

WDCM上传图片

沈飞翔,1983年6月生,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环保装备事业部总经理。从事船舶环保领域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十几年。
主持10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等。带领研发团队开展船舶脱硫、脱硝技术基础研究及其工程化应用研究,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先后突破船用SCR工艺及控制策略、船用海水-钠碱(镁基)法脱硫工艺等诸多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SCR系统、船用EGC脱硫系统等船舶环保设备,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和工程化应用,船用SCR系统、船用EGC脱硫系统已销售600余船套,累计销售收入数十亿元人民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在船舶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级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主持起草国家标准1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2020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
 

WDCM上传图片

黄文焘,1988年1月生,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船舶综合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研究十余年。
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国家高技术船舶、教育部科考船等课题7项,国防课题3项。主要学术贡献:1)提出了大功率推进变频P-U-??自适应虚拟惯量控制方法,解决了针对海洋浪涌引起的电推负载功率大幅波动问题。2)提出大型船舶电网多频带自适应滤波和多层协调自适应保护方法,开发了我国首套船用谐波诊断与协同治理系统,消除了设备谐波与电网故障的全局化冲击。3)提出了组合电站链式协同稳定控制机制与方法,充分挖掘了电站稳定调控资源,提升了系统稳定调控能力。相关技术及研制的配套装置已在30余艘高技术船舶上应用,解决了综合电力系统稳定控制难题,对推动船舶综合电力系统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成绩。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江苏省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电网第五届青年创新大赛银奖、2021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授权发明专利18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件,发表论文6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