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工博会科技论坛造船与海洋工程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间:2018/10/8 10:05:57
来源:学工部

2018年9月21日,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在上海科学会堂国际会议中心海洋能厅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造船与海洋工程专题研讨会”。
会议由学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缪国平和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范佘明共同主持。上海市国防科工办副主任娄志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院副院长韩华,学会秘书长冯学宝出席了会议。共有140名来自上海各大船企、船舶设计研究院所、相关大学的专家、学者及科技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韩华副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勃发,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世界。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部署和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国务院2017年7月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造船及海洋工程制造业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跟世界科技前进步伐,通过智能技术,推动从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到服务的全价值链优化,推进船海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今天学会举办主题为“人工智能在船海工业的应用与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旨在积极对接国家“海洋强国、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抢抓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科技先机,为加快推进船舶工业结构转型、产品升级、科技创新及智慧工厂建设而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助推造船与海洋工程率先实现由大到强。
会上,上海市国防科工办副主任娄志强首先发表了题为“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助力上海船舶工业”的主题报告。报告概括了近年来上海船舶工业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了上海船舶工业智能制造的技术、政策和人才现状,认为与世界造船强国相比,国内船厂在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上仍存在较大差距,总体上处于数字化制造起步阶段,正在局部领域探索智能制造。报告着重阐述了上海船舶工业智能制造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坚持需求牵引、价值导向;统筹规划、企业为主;分类施策、有序推进;自主发展、产学研用结合的四项发展原则。提出了提升创新能力,完善创新链;培育服务业,提升技术保障支撑能力;加强交流合作,增强行业影响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行业共同发展;建设一批复合型、实用性和现代性的人才队伍五项举措,以保障上海船舶工业智能制造加速发展。
中船工业集团第十一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谢子明结合近期由工信部组团对德国工业(西门子工厂、IMG公司、弗劳恩霍夫协会IAO研究所、迈尔船厂、马柯制造系统公司、汉堡水池和汉堡船级社)的学习考察情况,作了“德国工业4.0对我国推进船海工业智能制造业的启示”的主题报告。报告介绍了德国工业4.0的战略背景和工业基础;剖析了德国工业4.0的专家定义、核心内涵、四个阶段,九大技术和六个成熟度。报告阐述了德国工业4.0对我国推进船海工业智能制造的启示:一是正确认识中国制造业现状及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明确智能制造的目的;二是厘清与国际先进制造业的主要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智能制造阶段目标;三是尽快明确船海工业转型升级方向,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夯实智能制造基础。报告最后给出了推进我国船海工业智能制造的总体解决方案,建议对处于不同数字化阶段的制造企业,根据各自的实际问题和目标定位,从总体设计、软硬件配置、人员组织变革、数字化业务管理和生态圈建设五个方面入手,探索适合各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工作。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严云福在会上作了题为“智慧港口与无人码头”的特邀报告,着重介绍了自动检测、自动定位、物联网自动联通、智能调度、装卸搬运设备单机自动化、AGV智能充/换电管控和智能闸口等智能技术在无人码头的创新应用。报告认为智慧港口体现在无人码头的5个自动化(智能化)方面:自动排程,实现了作业计划自动化;位置自动感知,实现了作业调度自动化;自主执行,实现了设备操控和码头作业自动化;物联大网,实现了信息交互自动化;智能充换电管控,实现了AGV动力供应智能化。展望未来,无人码头智能技术将由边缘智能技术推动向分布式智能方向发展。建议加快研制集卡无人驾驶技术;研究和推广设备远程检测诊断和预测性维护技术。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伍朝晖在会上作了题为“从江南制造到江南智造”的特邀报告。报告从江南制造历史切入,认为智能制造是船舶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江南造船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报告深入分析了船厂对智能制造的需求和核心内涵;介绍了江南智造的实践内容,从全方位产品状态划分,全生命周期工艺流程划分到试验和试航,先行物流管控、三维数控设备、数控胎架工程样机和工艺质量数字化管控等等,展示了江南造船立足实际、统筹谋划,走出一条具有江南特色、符合江南制造模式的智能制造发展之路及取得的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信息总监程庆和作了题为“基于模型定义的三维船舶信息集成与应用”的特邀报告。报告基于国家工信部《船舶产品全三维数字样船的信息集成技术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从三维数字化模型定义技术入手,结合船舶研制特点,提出了三维数字化模型定义的内容、数据模型和三维数字化模型集成方法。结合船舶产品三维设计、数据管理、生产管理、制造仿真和质量管控等业务需求和信息集成要求,提出了船舶产品信息集成与应用实施总体解决方案,并在液化天燃气船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模型定义的三维船舶信息集成总体方案切实可行,形成了船舶设计、建造和管理先进模式,缩短了与国际先进造船技术的差距,具有行业示范效果和应用推广价值。
中船重工第704研究所余德泉研究员、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韩冰研究员在会上分别作了题为“面向远海作业的智能船舶辅机应用与展望”和 “浅析智能船舶与智慧航运发展之路”的特邀报告。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船舶智能化发展的目的、内涵、特征及其支撑技术。704所通过智能化技术,显著增强深远海作业船舶辅机的作业能效,降低事故率,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中船工业第708所、中国船级社等单位,承担了国家工信部首个智能船舶项目《智能船舶顶层设计及部分智能系统应用示范》,又作为主要单位参研了工信部《智能船舶1.0》重大专项。其研发的智能系统已在中远海运集团新造13500TEU船上应用示范,主要包括智能集成平台、智能航行系统、智能机舱系统和智能能效管理系统。目前,该示范船正在申报CCS智能船附加标志。
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演讲嘉宾们的精彩报告,受益匪浅。会议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缪国平教授在最后总结中认为:人工智能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阻挡、方兴未艾的潮流。研讨会对船舶工业智能化国内外发展前沿,船舶与船舶工业智能化与上下游相关产业(港口业、航运业)联动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各个层面多角度、多维度地对人工智能在船海工业的应用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解读和构划,展示了我国在智能制造、智能船舶、智慧港口和自主航运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建设成果。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刚在上海举行,学会就适时地组织本次研讨会,体现了学会在引领和推动行业发展上所做的努力。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使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及广大会员更多地关注和更积极地践行人工智能在船海工业的应用与创新发展。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专家们的精彩演讲使大家拓展视野、启迪思路,期待今后每年的工博会科技论坛造船和海洋工程专题研讨会越办越精彩!